24
Sep
2013

Java正则引发的思考

标签: Java

上周预发机器出了一个问题,CPU不定时会近100%满负载运行。重启以后就会恢复,之后又会到达100%,而且不会自恢复。


阅读全文>>

24
Sep
2013

无绝对独立意识

标签: 哲学 思考

这个话题还得从最近热映的《泰坦尼克号3D》版开始。网上有一股言论,说“十五年前看时,被这惊天通地的爱情故事感动得一榻糊涂,而现在却觉得是一个男屌丝把一个白富美给骗到手了“。

网上胜传的关于3D泰坦尼克号的观后感

正如漫画出反问的一样,是15年的经历让我们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属性,也即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我们的成长就是不断地与外界介进行能动交互的结果,而这个外界或多或少的都影响着你我的思想。就拿上面那个例子来说吧,15年看泰坦尼克号的朋友们那个时候一般都在读书(鄙人那时念小4年级),所接触的人与社会关系都比较单纯,因此自己的社会属性也仅仅是学校、同学与老师。而15年后,那代人几本上都走上了社会,受“屌丝”、“白富美“与各方生存压力、思想潮流的影响,即便是在同样的影片下,一个时代(一般认为20年为一代)也足以让人们产生不同的意识,除非是觉醒者,谁也无法抗拒这个事实。

人类意识与社会

15年前与15年后的《泰坦尼克号》并不是一个个例,我记得我小时候外婆给我说,那时候女生择偶标准是”三转一响“,最好是工人,而到了我母亲那个年代则成了”新三转一响“,最好是司机,而现在就不用说了吧,大家都知道了。


网上流传的关于现代未婚女性的择偶标准,你信吗?

不难看出,每次一择偶标准的改变都反应着当时的时代的特征,而人的意识也随之改变,也就是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这就是哲学讨论的根本问题,物质与意识,谁才是第一性的问题。

因此没有绝对独立的意识,所有的意识都是由物质引出的。外界环境对于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大山里的孩子什么为穷了几代甚至几十代都没有改变,而发达的成市都有着便利的交通与信息传递?有一句经典名言说道“在你身边没有一栋高楼立起之前,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么渺小”。确实如此,在大山里,每个人都大同小异,也不知道外界的情况,所以受环境影响他们的思想难以跳出那个圈子,他们身边没有“高楼”,对自己的“平房”也没有感觉什么奇怪,就这样一年过去了,十年过去,几千年就这样过去了,没人会在意自己的生活。而交通与信息发达的地方,信息交换速度非常快,人们的意识快速地变换着,就像人脑里的神经网络一样,第一次交换都是一次更新,就是一次思考。思考得越多,就越能发现社会现象之后的秘密,从而跳出自己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更多的探索。也就是说,信息是环境影响力的承载者,环境通过信息影响人们的意识。当你无法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时,你可以通过获取信息的方式来间接改变它。我上个月与我校的一个学弟做了一次简短的沟通,他是我院的学生会主席,保送到了浙大继续深造,与他沟通我发现,他的信息源出奇意料的广,上至我的06级的情况,上至他们09级,甚至10级的同学的各事,比如哪些出国了,如何出出去的,哪些找工作的,如何找到的,他都一清二楚。正是这些信息的获得,使他清楚地认识到了他身后的神所制定的规则,使他在现有的规则下游刃有余。正如我前面的文章说的,想成为成功者,你就要搞清楚现在的神是谁,他制定的规则是什么,也就是正确认识你周边的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同时认为,虽然物质决定意识,但这个过程人是能动的接受的,也就是说,同样的外界信息,不同的人会有着不同的反应。而这个能动的过程,一方面由他的思维能力、倾向决定,而另一方面与其以往的认识沉淀有关。

所以现在我在了解一个人的思维的时候,我都会把他的认识程度与他所处的环境联系起来,很多事情就不会觉得奇怪与惊呀了,比如有些人甘愿当小三之类的。总结一下:不同的时代,人们都有不同的意识,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能动反应,要想清楚的看清这之后的秘密,你就得获取足够的信息,才能看清现像之后的规则,向成功者或觉醒者迈进。

19
Sep
2013

时代之浪

标签: 思考

历史的长河总是在不停地流淌着,每一段历史都有代表性的人物。而这些人物都有其典型的历史特点。正如我所说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人的行为是历史意志的体现。我以前常常听家里人讲文革时代,买大米前要喊“斗死批休”,然后对方回道“为人民服务”才开始进行交易。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笑至极,但奇怪的是为什么当时的人确这么坦然地做出了如此“可笑”的事来?如果把你放回到那个时代,是别人笑你还是你笑别人?让我们再回到上世界80、9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洗卷全国,原先那些疯狂的举动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人们不再相互询问“今天要斗谁”,而是“你在哪里发财”,同样的人,为什么在不同的时代会有截然不同的精神状态?这是历史的意志!我在大学的时候,上历史课时,老师曾感叹到:第一批下海经商的人或多或少都发了财,而那个时候抄股更是包你赚。为什么?因为他们走在了时代的最前列,最先体现了历史的意志!如果你现在再去炒股、再去下海经商,会怎么样呢?成功当然是可能的,但与前人比较起来,难度会高多少呢?如果时代已经转向了房地产事业,而你却反应迟钝,才开始炒股,你还有站在浪潮之颠的可能性吗?历史就像江水那样总是一浪一浪的,错过了就不会来了。如果你错过了一浪,请不要纠结,最好的办法是抓住下一浪。也就是说在前一浪你有可能是落后者,但到了下一浪你就可能变成领先者。


            

当时理所当然的事,如今看来却如此荒唐(图片来源于《末代皇帝》)


每个人都是时代之浪中的一粒小水滴,谁也无法置身事外。

对于人生而言,其就像一条河流一样,后浪推前浪。绝大多数人降临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加入了人生这条河流,读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工作、结婚、生子等一系列浪涛推着人们一步步向前进,在你踏入另一个浪潮的时候就会有后人补充上来。当然我只是举几个大家都认同并熟知的列子,现实生活中的浪潮显然比那些精细复杂得多。我的意思是,问题的关键是你应该善于发现这些“浪”,比如对于我们这种工作了的人来说,工作2年、工作5年、工作7年这些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公司招人是以年份来区分人的?如果你因为某些原因停止不前甚至倒退,那么你将以落后者的身份前进同时你还需要与后人在此浪中挤拍,显然这是一种相当不好的情况。

既然是河流,就会有合流的时候。每个人生阶段处的圈子不一样,接触的环境不一样,也就意味着对于你来说,人生的浪潮也可能不一样。在工作以前,你与你的同学都是一同条河里前进的,你所要做的就是“考试第一“、”成为学校“最受欢迎的人什么来着,很容易看清楚,但当大家都踏入社会以后,大家选择了不同的分支,你会发现大家都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与困难,大家没有了相互参考的机会,就会迷茫。尤其其实对于走入社会的同学来说,这种事情多多少少都有发生,别人成功的方式可能对你来说就是不现实的东西。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发现我的哪个同学是不迷茫的。因为现在社会已经进入了”村“时代,人们接触的圈子比以前大多了,也就是现在的人所处的河流更宽更广,浪潮的变化更加复杂;同时我们的信息源也更多了,SNS的兴起,使得各种消息可以非常快速地传播开来,今天这个出国了,明天那个买宝马了,后天某人发大财了。各种信息使人不知所措,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所以关键是认清楚自己的形势。记住,人是有差别的!调整好心态,不要总是羡慕别人的成功才是关键。

我以前的文章说过,所谓的成功都就是在当然做到最好的人,其自然也就是能屹立于浪潮之巅的人。所以说如果你想成功,那么你就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处于什么样的浪之中,落后多少?要记住,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只有擦亮自己的眼睛,清楚地意识到下一个浪潮,你才有轻松地立足于巅峰。想想当年,NOKIA是多么的风光,但是其对时代的感应不够敏感,反应不够迅速,导致其它手机厂商都在转向大屏智能手机的时候,其仍抱着Symbian这种半残的系统不放,新机器大多以“换壳为本”,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很快就被新时代的iOS与Android打败。如果你总是沉浸在自己已有的成功之中,当下一浪打来的时候,你将毫无准备。

不管你认不认同,每个人都终将融入到时代大海里,寻求自己的幸福,唯一的区别只是起点不同而已。对于80后的你我,历史的舞台已经轮到我们登场了。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高宋祖,稍逊风骚,俱往矣!来吧,这才是青春!

18
Sep
2013

Beautiful Flowers

标签: 摄影 风景

18
Sep
2013

Forgotten To Be Cherished

标签: 摄影 风景

13
Sep
2013

一个想法是如何消失的?Vanished Ideas.

标签: 哲学
10
Sep
2013

Worker模式

标签: 软件设计

有些时候想执行一些异步任务,如异步网络通信、daemon任务,但又不想去管理这任务的生命周。这个时候可以使用Worker模式,它会帮您管理与执行任务,并能非常方便地获取结果


阅读全文>>

01
Sep
2013

物质与意识

标签: 哲学

物质与意识

著名意识实验(Thought Experiments)中有一个名为“缸中的大脑”的实验,大意就是说:如果你的大脑所接受到的信号完全由一台超级计算机模拟,那么你如何证明自己是否活在真实的世界中? 


图1-1 缸中的大脑”认为“他正在跑步

 

这个问题指向的是哲学研究的根本,那就是”物质“与”意识“谁到底是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到底是我们的意识决定我们周围的世界,还是周围的物质决定我们的意识。据此,就要说到哲学的两大对立派系——唯心主义(Idealism)唯物主义(Materialism)。前者强调的是意识第一性,外部世界是意识的外化。我们都知道蜻蜓是有复眼的,它看的世界都是一格一格的,再如狗的视网膜上只有两种视锥细胞、它们能够识别短波长和中长波长的光波,也就是只能感受到蓝光(波长短的光波)和红黄光(中长波长光波),在它们的眼中是没有绿色的,而我们看到的确是五颜六色的世界。也就是说,每个物其实都生活在自己的意识中,意识的交集产生认同,认同造就了客观实在。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当你看见一个苹果是红色的时候,你周围的人都认为它是黄色(如果碰巧都是红绿色盲),那你会不会怀疑自己,会不会认为自己有问题?再夸张点,如果全世界都是红绿色盲,而你不是,那么他们会不会认中你得了一种病?会不会这种病的原因是你多了一种“锥状细胞”?会不会认为你才是“盲多”?

图 1-2 你能回答图中的苹果倒底是什么颜色吗?


唯物主义要想大家都应该很清楚了(受党国影响,大部份人对此有怀有偏见),它主张的是物质第一性,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映射。 

现在我们来试着回答开头的问题,而回答的关键就是要定义什么是“客观真实的”(Reality),正如影片《The Matrix》中莫菲斯对尼奥提出的问题一样:“你如何定义真实(Real)?“如果认为真实就是我们能看见、尝到或感觉到的东西,那么你就陷入了唯心主义,得出的答案将是”不可能证明我是否生活在虚拟的世界中“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真实只不过是大脑的映像而已,只是大脑的信号,那么题目中的所谓真实世界与缸中的世界的区别只不过中信号源的区别而已,进而就不存在我们认为的答案中的真实世界。我们寻求的答案中的那个”真实“世界是只是题目描述的,假如你真的跳回到那个”真实“世界,你又怎么样证明你现是不是还生活在被某个控制的虚拟世界中呢?

那么在唯物主义眼中”真实“就要落实到一个概念,那就是“物质”,物质的定义就是“客观实在”,也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的,不会因为意识的消失或者变化而变化,我们对物质的认识不过是一个映射的过程。也就是如果我们真的是生活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中,那么它必定存在一个破绽,那就是它会随着意识的改变而改变,也就是我给计算机发出一个我不在跑步而在吃饭的信号,那么周围的场景将发生变化。虽然计算机可能会采取一些防御措施,只要我们毅志足够强大,必定可以扭转局面。这也正是《The Matrix》中尼奥去见先知时与屋里的小孩互动的场景:尼奥看见小孩把勺子弄弯后感觉很神奇,小孩告诉他成功的秘诀,那就是“努力认清事实,并没有勺子”。当然也有“油菜”的网友给出了“你可以去死的”的答案,其实这个答案的根本也是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某计算机传输的”你已死亡“意识信号改变而改变。因此,对于唯物主义者,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虽然唯物主义者强调物质决定意识,一切都是按照物质的客观规律运行。但并没有否定意识的能动作为,不然就成为了机械唯物主义(Mechanical Materialism),上升到极致就成为了宿命论

至于你到底是信奉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或者你哪派都不是,这是你个人的自由。我个人到是倾向于唯物主义(再次申明、与党国无关),原因它所阐述的的现象符合并能很好的解释我所遇到的各种现象。比如,我以前经常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人会对社会充满仇恨,进而走向犯罪而另一些会心存感激,最终走向辉煌?明明是同一件事物,为什么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意识?更棘手的是: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在,人们的意识会产生差异?总之,哲学真是有趣~就留着下次再说吧~

01
Sep
2013

黑格尔的星空——从现象到精神

标签: 哲学

黑格尔的星空——从现象到精神

 

写在前面,黑大神的《精神现象学》实在是太深奥难懂了,不仅语言晦涩,而且举例也少,理解起来确实非常困难。所以我在这里写的只是我对其的理解,大家将信将疑地看吧。在我google docs的原文地址: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QuH2gi9g7Y5mcxm0r3CkYA13bR2TFQehwjMzScWg_Go/edit#

名词解释

  1. 自为G.W.F.黑格尔的专门术语,即展开、显露之意,指事物开始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将自己的能力、想法展现出来,比自在更高一级。
  2. 自在:纯粹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其它物质;由“自在"到“自为”的发展,是由非真理性到真理性、由不真实到真实、由直观多样性到多样性统一、由表面现象到深刻本质的过程。
  3. 扬弃哲学专用词,指事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环节。
  4. 反思:哲学上指的是一种以区别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

从现象到精神

黑格尔是唯心主的代表人物,所以其认为的世界也是从现象出发的,认为我们所谓的世界不过是意识收到的现象的一种共相,但与主观唯心主义不同的是,其认为世界仍然是自在的,但这此世界非彼世界,它是超感观世界,即超越感观而存在的。黑格尔认为虽然这个世界超越感观而存在,但我们仍可以通过意识的发展到达那个世界。由现象到共相再到超感观世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只有到达超感官世界,才能触及到真理,即从思维此岸到达自在之物的彼岸。

关于现象

现象其实是从观象者的角度出发,其利用自身的感受器,对物的某些属性作出了直接的投射。比如我看到一棵树,看到的一片绿色的叶子。现象与物质是不能划等号的,更不能与真理相提并论,在个体意识中的投射正是一种”感性确定性“(关于这个后面会详细说明),这种单纯的混乱的影像并不能构成对对象的认识。

而对于认识而言虽然黑格尔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纯粹地存在属于超感观世界,物质只是那个世界的纯粹存在着的物质的一个切面认识,而大众所认识的物质(即普遍意义上的物质)则只是一个共相。要说明这个问题,举一个我们小时候都听过的故事——瞎子摸象,从故事从我们可以知道,不同残疾的人对大象的认识是截然不同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获取的现象是完全不同的,由于缺乏一些必备的感官,他们获取到的物质的切面与普通大众不同。所以最终故事有两个值得人思考的地方:1、不同的残疾的人所认识到的大象完全不同;2、大众听到那帮人的回答后均捧腹大笑。第一个问题前面我已经解答过了。那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大众会笑那些残疾人?因为普遍意义上的大象是正常人意识中的共相——巨大的身体、长长的鼻子。所以当人们听到残疾人们如此“荒唐”的回答时,他们才会有如此反应。如果把一个正常人放到全是色盲的人群人,那么我想被笑的人应该是那个正常人。


 

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瞎子摸象

关于规律

前面说过了,普遍性的物质实质上是一个共相,规律是意识通过理性思考总结出来的,其来源于现象界,适用于共相。就像下图所示的:

超感观世界、现象、规律总图


正如上图所表示的,获得的切面不同,那么所得到的规律自己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出现冲突或颠倒的世界,在这边看起来是是绿色的,在那边便成了红色;在这边看起来是长的,在那边看起来便是短的。因此,规律是只适用他所被发现的那个现象界的,换句大家都明白的话,那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想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这在个条件下适用的方法不一定在另一个条件下也适用,其也正是这个道理。

规律是存在于偶然的现象中的,但规律却不是偶然的,它是必然的,而且它还是自在的。只有通过大量正确的认识、实验,才能发现它。这点我想在辩证唯物义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关于超感官世界

普遍意义上的物质只是一个共相,那么它到底存不存在?就像影片《黑客帝国》里面说描述的,人们吃下一块鲜美多汁的牛肉,那只是主机Matrix在刺激人们的大脑,告诉其是鲜美、多汁的。里面的人都认识那人吃的就是多汁的牛肉,因为大家都实实在在地看见了,产生了共相,此因没人怀疑他吃不是不是牛肉。那么之所以说G.W.F.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派系,原因就是虽然黑格尔认为普遍意义是的物质是共相,但物质本身仍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他所存在于越感观世界,它确实有实实在在地存在于那里,但我们却只能通过现象界来认识它,我们将现象聚集起来汇成一个个切面,显然我们获取的切面越多,我们越能真正地认识到那个超感观世界中的真实物质。所以正是物质的客观存在这一特性,其本质是自在的。它的属性不会因意识的消失而消失、或因意识的改变而改变。而从现象界到达超感观世界的过程正是由感性确定性到达真理的扬弃过程,是意识的发展过程。

关于精神

精神,是与“物质”相对的概念,是作为各个独立与非独立意识的统一存在,我即我们,我们即我。在黑格尔的思想中,精神分别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三个部分。主观精神即指个人意识。国家、习俗、经济、文化,这些都是客观精神,所以客观精神也可以认为是社会意识。精神的形成,也是从“感性确定性”到“自我意识”再到“理性”而来的。

关于感性确定性

感性确定是是意识的最低级产物,同时它又是纯粹的,它把事物毫无保留地带到了我们面来。正如我看见一个红苹果那样,我确定我看见那里有那么一个红苹果,仅此而已。然而这并不能说明那就真有一个能吃的红苹果,因为那可能只是显示器里的图像。所以感性确定性虽然看起来丰富,但它却是那么的苍白。


“感性确定性的这种具体内容使得它立刻显得好象是最丰富的知识,甚至是一种无限丰富的知识。……此外感性确定性又好象是最真实的知识;因为它对于对象还没有省略掉任何东西,而让对象整个地、完备地呈现在它面前。但是,事实上,这种确定性所提供的也可以说是最抽象、最贫乏的真理。它对于它所知道的仅仅说出了这么多:它存在着。而它的真理性仅仅包含着事情的存在。”——黑格尔


此因“感性确定性”仅仅是一种感觉而已,它并不能构成对对象的认识。只有通过理性的加工,它才能上升到对对象的认识。

关于自我意识与其发展的五个阶段

意识作为高级思维的产物,是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本身是与环境分裂开来的,哲学上将此称为分裂了的意识。黑格尔将人类意识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①意识、②自我意识、③理性,这3个阶段属于主观精神;④精神,即客观精神;⑤绝对精神。


纯粹的意识

这里的意识更像一个生理机能,它保留着与知具来的模样,与其它人没有区别,它要做的事仅仅就是接受感性确定性,并条件反射式地做出反馈,比如饿了就想着要吃饭,小时被欺负了就想找妈妈一样。


自我意识

这种意识是从前者接受到的物质返回到意识自身,同时具有个性的意识。意识开始思考自己,对自己的行为与期望进行反思与评估,不再是单纯的反射。比如对于同一件事,可以找到别一种解决方法。就弄上面的例子来讲,如果饿了就想回家吃饭,但这个时候家里没人,其实可以去好友那里蹭一顿。个性的加入,使得这种意识能与纯粹的意识很容易的区分开。


理性

相对于“感性确定性”而言,理性显得有血有肉些。与理性相对的是欲望、本能、情绪。它不再是简单地投身对象。在这个阶段,意识做到了完全的独立,不再依赖其它事物,可以说是一种独立意识。通过对现象的扬弃,能得出对象的本质,掌握正确的认知。对于这一点,就不得不说说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在康德的观点里,理性只能把握现象而非对象的本质,因此其把理性与本质完全割裂开来,得出的就是不可知识。然而黑格尔却认为通过理性能够到达那个自在之物的世界——“哲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思想与经验的一致,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小逻辑》,第43页)——而这个自在之物也就是前面讲的超感观世界里的物质。


客观精神 

也可以说是人文科学,冥冥万物中都有其固有发展方式、定律,人类社会也不例外。这种精神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经济、文化、习俗等都是客观精神(按照黑格的意思)。这里就与唯物主义有冲突之物,黑格尔有些过分地夸大了精神的作用,而精神是与物质相对的,因此其把认识与物质割裂开了,有时甚至完全没有提到物质。在他的眼里,也许,客观精神是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的,而不是唯物主义的规律是存在于物质之中的一种属性(当然辩证唯物主义更要求将物质联系起来看才能认识其本质与其中的规律)。


绝对精神

这里的精神似乎已经超越了常人的理解,绝对精神是一种脱离了物质与与人类肉体,并早先于世界形成之初便存在的自在物,它是万物的本源,所有的自然物与意识都是由其发展而来,是绝对精神在推动整个世界万物的变更、发展、演替。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正如前面所说的黑格尔在这里过分夸大了意识的能力,甚至将其奉为了万物之源,完全脱离了物质,所以说黑格的思想是唯心主义的代表。

结语

其实读了《精神现象学》后,我共鸣最大的地方就是黑格观于物质共相的观点。它解释了我多年的疑惑。其实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同样的城市,有些人会觉得其像地狱,而有的人则觉得其如天堂般?为什么学习与校长对学校的感觉完全不同?我们获取的正只是一个切面,获得的切面越多,就更能逼近那个纯粹的对象。就如我们了解一个人,开始只是片面的,相处时间长了以后才能更加真实地了解那个。但无论我们怎么努力,我们对物质的认识都只是一个切面,总还有我为我们所不知的一面,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去无限地逼进真实。

当然这位大神的文字实在是太过飘逸了,很多内容完全不知所云,也许是我自己的哲学功底不够深吧,毕竟只是业余的爱好者而已。很多人都认为学哲的人要么是脑子有问题,要么是心理变态,但我个人觉得哲学真的是一种超思维(Meta Think),也就是对思考进行思考的一种学科,通过哲学我理解了以前我很多不能理解的问题,比如什么是道德?其来源于何处,其存在的理由又是什么,又是什么在推动道德的发展?所以,我觉得哲学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你觉得呢?


RES--- 
《精神现象学》 商务印书馆, 华夏出版社, 贺麟 王玖兴 译 
《黑格尔理性概念的自我否定性》 陈爱华   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 
http://www.unicornblog.cn/user1/96/28117.html“感性确定性”——黑格尔哲学的秘密 
http://www.ewen.cc/qikan/bkview.asp?bkid=130020&cid=384223 黑格尔精神哲学的独特魅力 
http://www.qmhistory.cn/read.php?tid=9403 思辩理性——黑格尔的理性观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2020638/ 黑格尔的主奴关系思想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2020638/ 黑格尔的自我意识——主人与奴隶 
NOTES--- 
感性确定性、知觉、知性、真理 
在对抗中证明自己的存在 
生命是自己意识的肯定,即顺应自然才得生存、发展 
社会意识 
证明明自己的意识就需要斗争(即存在依赖于反馈) 
独立意识与依赖意识,比如每天都要上班、挣钱 
自我意识是通过扬弃对方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的 
精神作为各个独立意识的统一存在,我即我们,我们即我

01
Sep
2013

我想应该是入门了吧

标签: 钢琴
«...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