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May
2016

永恒

虽然一直都有在整理自己的工位,但无论如何,随着时间的推送移,灰尘总是越积越多,除了经常使用的地方,其它边角散落的东西越来越多。直到换工位的那一天,把所有的东西都搬了出来,该扔的扔,该留的留,当东西归位后,瞬间感觉焕然一新。没错,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怎么维护,总有些理不清也扔不掉的东西遗留下来,时间一长,便成为发展的累赘,唯一能解决的方法就是“毁灭”与“重生”,昔人云:“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连恒星也有坍塌的一天,万事万物,无不如此。是的,死亡与毁灭是自然持续运行的一环,就像中国的“太极”图一样,世界就是在“生”与“亡”中永恒地运行着。有时候我真的觉得自然非常神奇,竟能将万事万物设计得如此的天衣无缝,我要是神明,我也不会允许永生存在的。以无法永生实现永恒,自然是如此神奇!
14
Mar
2016

一张图看懂Raft

标签: 软件设计 算法
点击题目查看详情啦~

阅读全文>>

29
Feb
2016

Prelude BACH BWV 846

23
Feb
2016

审时度势

标签: 思考

我并不是想在你面前装个好人或者灌输你心灵鸡汤什么的,我只是想告诉你事实——在历史的洪流下,你只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


上面的话听起来危言耸听,你可能认为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或者是个胆小鬼。我记得初中的时候,我们班主任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可是真是如此吗?如果你真的这么想,你就单纯的从自我意识角度出发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一些心灵鸡汤能给我们的只是主观能动性,但实践还受客观条件影响。诚然,我赞同,很多事情都需要坚持才能取得胜利,那条件也得是你走对了路,如何走对路,这里的关键就是审时度势。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说人的本质就是你与周围的关系,而周围的事物是物质,物质则是客观存在的,存在这个性质是不以个人的意志而转变的,所以说人定胜天这成语完全是主观臆断。有人就要站出来了,像李世民、毛泽东或者乔布斯不是都改变了世界吗?怎么就叫不以个人的意志而转变呢?让我告诉你,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或者说是神的意志,他们只是导火线而已。毛泽东他老人家自己不是说过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我想告诉你的是,凡事在落地之前,必然已经有其苗头,有其趋势!比如毛泽东那个时代,农民长期被压迫,生活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积怨已久,这个时候他老人家站出来说:“跟着我干革命,事成之后分田!”,你说那个时候就是“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的状态,毛泽东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所以他的理想实现了!再说乔布斯,是的,他很有才华,大家都把他当神了。iPhone是个很成功的产品,不过我想告诉你,大屏触摸这种概念的手机绝对不是 iPhone 的专利,比如Pocket PC系列。为什么唯有iPhone成功了,Pocket PC没有?很简单,历史的趋势不在那儿,要知道Pocket PC 概念提出的时候那会儿,即在2004年,那时候“全球GSM手机的出货量”只有区区几3千万部的样子的[1],而到了2015年,仅华为一家公司的出货量就高达1亿部[2],那时能买得起Pocket PC的那绝对是凤毛麟角;有人说苹果成功是因为iPhone的界面做得好,速度快,用户体验好,设计出彩。好的,让我们来看看一当年经典的HP iPAQ Pocket PC h2210 硬件配置是什么样的:CPU为英特尔PXA255(400MHz),内存为64MB SDRAM和32MB闪存ROM,显示屏采用3.5英寸半透过型TFT液晶(240×320像素,6万5535色)。在这种现在看来山寨机都算不上的配置上,你觉得能做出多么漂亮的界面?我并不是否定苹果出色的工业设计,我只是想告诉你主观能动性必要基客观物质条件。中国有话有古语叫“天时地利人和”,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屏幕截图 2022-09-28 155422.jpg

问世于2003年9月的Pocket PC

很早以前,我在我的《无绝对独立意识》一文章中便指出了世界是由一种被称为“神”的力量引导的,想成为神的人多了去,乔帮主不是有句经典的名言叫“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吗?可惜现实总是残酷,成功的终究只有少数,而成功的人往往推动了时代的发展。这里的关键就是我今天要强调的顺势,做事一定要顺势,不管是你赞同还是不赞同当前的形势,你首先要做的就是认清形势。当年国军围剿共军,毛泽东便深刻认识到敌强我弱这个基本形势,主张在农村积蓄力量,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而王明则不以为然,对国军的进敌多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当时国军全是美式装备),结果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共军伤亡4万余人,最终被逼上了远征(即长征)的道路[3]。无论你是伟人也好,普通人也好,你都只是一个人,你不过是沧海一粟,历史洪流中的一滴水而已。历史的扭力巨大,任何正面与之抗衡的力量都注定失败。我的意思并不是坐以待毙,我只是想告诉你的是不要不自量力,当形势不利于时,防御为主、休生养息,这个时候如果你全力出击那就是找死,真的的强者从来都是静静地等待时机然后给敌人致命的一击。所谓度势不仅体现在战役这种宏观层面上,在我们身活中也处处体现着,比如你在原来的公司多么的牛逼,可谓是呼风唤雨,但你跳槽了,到了一个新的公司,你自己就收敛一点,这里已经不是你原来的地盘了,大家都你的印象都清零了,如果这个时候你过于放荡不羁,那大家对你的评介就会与你的自我认识出现很大的反差。所以不要老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要注意观察现在的神是谁,其引领的形势对你有利否,不利时你可以选择离开,没有必要跟其对着干,除非你有十足的把握能够推翻他成为新的神,否则就顺着或者离开。

那么在做一件事之前如何知道是顺势还是逆势?很抱歉,这个真是很难,因为这正是成功的条件之一,我要是能准确知道,我就投身股海成为亿万富翁了。真的很抱歉,这种能力只能在实践慢慢成长了。最后,祝你好运 :P

--------------参考---------------

[1] http://mobile.zol.com.cn/246/2464331.html

[2] http://tech.china.com/news/aci/11157258/20160108/21101524_all.html?bd_source_light=1175154

[3]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762548/762548.htm

--------------草稿---------------

做事一定要顺势,便能起到四两拨千金的作用

我们只是沧海一粟,历史洪流中的一滴水,历史的扭力巨大,任何正面与之抗衡的力量都注定失败。


不过虽然准确预测不可能,但我们可以在实践中慢慢得知当前的情况。当前如果顺势的话,则有以下几个特征:

  • 大多数人的想法;
  • 能够满足大部分人的期待;
  • 实施的时候感觉阻力小;

不过很在情况下,当前或者短期形势很大可能不是顺势的,比如我想减肥,当前情况下肯定是太累或者不想动什么的,但从长期来看,减肥这件事还是非常有必要做的,顺应了自己的发展需求。所以的很大情况下你看你首先是否相信自己的意志是历史的趋势,短暂逆势也许只是短暂的蹲下而已,这个时候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发挥关键作用了。长期的顺势识别就是决定你能否成功的要素了,这由非常多的因素决定,如经验、眼光、分析能力等等,这里就不多说了。不过一旦你撑握了顺势这个基本因素,其它的可以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积累起来。这样你离成功就越来越近了。



20
Feb
2016

我为什么强调要走在客户前面

标签: 思考

这是我在公司园桌讨论上的发言,已经脱掉了敏感信息,分享出来:

时代的发展演变总是由一些变革引起的:从工业革命、潮流文化到人们思维观点等都是由一些先驱者引导的,一浪一浪推进着。如果不思进取,那么只会被淘汰!80后的同学们应该都还记得Kodak在上世纪有多么风光么?现在是个什么样子大家都清楚。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别喷,我是严肃的,我也不是党员)前两个都是与先进相关的(TG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TG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可见其重要性。所以对我们来说,不思进取 3.25, 跟上节奏 3.5,引领中国变革命 3.75,引领世界变更 4.0。

凡事都需要时间来堆:以前我一直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差距都是用“时间”来衡量的,比如中国差美国30年什么的。现在我才知道,我们做一件事情都是从无到有的过程,途中必须有一些坑需要我们去踩,去解决,这些都需要时间,时间!从我开始学琴开始,我便深刻地体验了这个道理,我以前只看到了演奏家在台上风光的表演,却对台下的辛苦操练从来没有感觉,直到我每天都强迫自己至少练2小时琴,无论是凌晨2点还是皮都快被冻掉的大冬天,我才知道别人付出了多少!

如果总是等到别人告诉你要做什么你才做,那绝对是too late:做产品一定要“未雨绸缪、先发制人、提前埋点、提前部署”,打个仗不是还要抢占制高点吗?苹果的iPhone是凭空产生的吗?在那之前Apple早就在 Mac上打下了iOS基础,在iPod下打下了音乐基础,在iTunes上打下了App Store基础,一切的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事。有句话叫“在风口上猪都能飞上天”,那么问题在于风来时你在风口上吗?

阅读全文>>

14
Feb
2016

Coquelicot 09

标签: 钢琴
13
Dec
2015

上海崇明岛骑行

标签: 骑行 上海

阅读全文>>

12
Dec
2015

自我认识的三重境界

标签: 思考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本身就是一种悖论,因为用有限的能力去探索超限的世界显然是不可推导的。就如跟自己战斗一样,是无法分出胜负的。要解开这个环,就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成长”,当你成长后,你就超越了自己,就能打败自己的影子,进入全新领域。

我们刚出生时,对自己是没有认识的,自己做出的动作完全是对世界的条件反射,即被物质驱动着,饿了就会哭,亲人逗我们了就会笑,没有思考。后来我们开始思考,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对外界的刺激我们可以选择性的接收,也许还能逆向思考。这些能力都源于对自我的认识,所谓自我认识就是看清自己所处的环境与自身需求,即“我所处的环境是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我需要做什么才能达到我人目标”,而在不同的层次,这些问题由不同的力量驱使着并以此划分为三个层次。


阅读全文>>

03
Nov
2015

2015 云栖大会

标签: 大会

    这次大会很幸运的是能以主办方的身份参加会议,地点在杭州下沙一个叫云栖小镇的地方,说实话这地方确实不好找,第一天早上出发的时候还走错了路。

本次大会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规模相当的大,官方公布的数据是3W人)现场不仅有主题演讲,还有会展,而且参会厂商相当广。InfoQ、 CSDN的开源大会什么的相比较起来只能算小巫见大巫。不过遗憾的是现场的导流与管理并,没有相像中的好,很大地点都没有标注清楚,印象最深的就是午饭,很多人都不知道C座在什么地方,只能靠嘴一路问过去。虽说本次大会的主题是《让云计算成为公共资源》,但参会的流程并没有让我感觉是在云端,其实我觉得完全可以利用移动端,将地图、人流分布、活动项目、资寻等都搬到云上,形成一个动态信息汇总区,还方便日后查询,不仅秀了技术还方便了大家。估计还是筹备得忽忙了一些吧,下面分块来分享一下我这次的参会感受。

一、会展

    会展是很赞了,几乎你能想到的厂商都来了,软件硬件都有且还包括很多传统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如中国移动什么的、中科大什么的。众观整个会展,可以用一个词来代表:连接。无论是智能硬件、工业化4.0、O2O平台还是云计算。他们的特点都是把生活中的各个点连接起来了进行计算,这种场景被马总称为DT时代。什么是DT时代?以前由于通信不发达,我们专注的只是自己的那个点,比如我做红烧肉很厉害,那么我可能只靠开一个红烧肉小馆子就能获得很大的成功了,但现在不同了,通信发达了,我们已经超越了地理位置的限制,靠称霸一方当个土皇帝的时代已经显然已经出局了。其实问题的关键是光靠一家两家的力量也不能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了,正如大型计算一样,摩尔定律早已失效,人类已经开始走向多核并行计算。DT时代正是将以往的各搞各的单汇成一张网,O2O就是很好的一个具体化。货车帮、航运宝、趣医网、掌上糖衣等等企业都阐述了这个时代的一个共同特点:连接与大数据。



一些会展图片

      结合马总的DT思想就不难想像为什么这届大会的主题是《让云计算成为公共资源》了,我非常喜欢阿里云现任总裁胡晓明举的一个例子:在电力成为公共资源之后,没有知道它的价值,甚至还有人拿交流电触电事故来诋毁,说电力是不安全的;而当电力成为公共资源后,极大地推进了工业的发展,可以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如果没有公共电力那是完成不可能完成。现在大家都知道我们正向工业4.0(即第四次工业革命)迈进,而这个转变的基础是什么呢?那就“计算与互联”,工业4.0 讲究的是智能化与信息化,这个前提自然所有的设备都能并网通信,试想一下,每个部件、每个传感器、每个机械手臂的数据都汇总起来,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是“大数据”而大数据的处理显然是离不开“计算”的,工业4.0处处存在着大数据,可能你的家或者你的办公室就是一个大数据生产车间,处处都需要计算,这显然就需要将计算公共化,将计算延伸到寻常百姓家,就像现在用电一样自在,而不是“高大上”的专用。我不知道各位是如何想的,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一想法的,也许你觉得可笑,但我可以在这里断言,如果传统制造业跟不上这个步伐,等待他们的只能是被淘汰出局。现在的汽车行业就是一个潜在的案例,宝马、奥迪已经将内燃机做到了极致,可谓登峰造极,但现在丝毫有向4.0过渡的迹象,如果再这样持续下去,被Telsa这种新兴汽车干掉是迟早的事。

    总的来说,未来计算无处不在!

二、专题演讲

     说实话,我并没有觉得此次的专题演讲有什么亮点,听来听去都是些泛泛之谈,例如Docker的分享完全就是把国内人当小孩,还在举德国工厂的例子鼓吹为什么要docker化,好像大家都不知道一样,一点儿内部细节都没有。相比之下,我觉得圆桌会议(或称Pannel Discussion)还不错的,至少可以让你有与各大CEO同桌讨论的感觉(虽然你完全不能发言)。上面说的胡晓明举的例子就是出自于一个圆桌会议,这个圆桌会议讨论的是云计算以后是以私有化为主还是公有化为主,所谓私有云就是搭建一套独立的环境,整个计算能力与外界隔绝。优点是安全;缺点显然就是不够弹性。举个例子,如果12306使用私有云,那么最受益的肯定是硬件厂商(这也是为什么浪潮云的CEO一直主张私有云的原因),然后问题是一旦高峰期过了(例如春节),就会有大量的计算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因为是隔离的环境),便会形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而阿里云这边认为计算是一种公共资源,它的调度应该像自来水一样,需要的时候多给,不需要的时候就少给,拿12306的例子来说,在高峰期过后,多余的计算资源就应该回收。在阿里云的设想里,所有的计算资源都应该像电网一样并网,入网的可以是不同的发电站,不管你是用核能、风能、太阳太还是水利发电,这些都不是用户需要关心,用户只需要拧开水龙头就来水(计算),关掉水龙头就减少,仅此而已。如果各位亲还在位安全担忧的话,那么我建议您还是将钱挖个坑埋起来吧,应该银行也不是安全啊,也有倒闭或者被抢劫什么的可能。所以说,现在大家对云计算的担心完全是没有信任的基础上产生的近忧,这点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随着云计算的普及,这些担忧肯定会越来越少的。

    其它技术方面我并没有太去了解,前面也说了,没有什么料爆出来,至少我是没看到。不过硬件我倒是看到几个新奇的东西,一个是防水插座,这种插座全 部浸入到水里也不会出现漏电,确实是很安全。中国院带来了一个量子计算加密,还是高校风格,看上去高大上,实质上没什么作用。另一个就是与植物结合的空气净化器,感觉很新鲜,不过好像是大了一点。还且个学会创客组,他们带来的是自行车导航(包含方向指引,队员距离提醒等等功能),学生们是很有激情,但我不看好,因为自行车的原因是轻量化,稍微专业点的爱好者者不会出装各种辅助装置的,要知道,自行车为了省那个几百克,都可以绞尽脑汁,简约才是自行车的发展方向。最后还一个人展区,是游戏展区,说实话真的有些非主流的味道(难道90后的审美都是如此吗?)~ 总的就这些吧~


09
Oct
2015

现代软件开发过程是艺术的创作过程

标签: 开发过程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从大学开始我一直对软件开发过程有浓厚的兴趣。那个时候IBM的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非常流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各类大公司的软件开发过程都被我视为圣经,它们强调开发要分“需求分析”、“用例分析”、“系统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或者再来个迭代什么的,也学了非常多工程方法,如"UML"、"SysML"、"ERD"、"BPMN""DFD" 等等等等。然而,回首我在阿里五年的工作——其中有业务部门,也有技术部门——我发现,这些看似高大上的东西,在实际过程中根本没有人在用!

阅读全文>>

1 2 3 4 5 6 7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