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早已名扬远外,而对于这些的著作,如今才读到,实属遗憾。感触颇深,受益良多,故写此一文,以作交流学习之用,若干后后再回看,岂不美哉!
首先我们要明白它是 2500 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著作,整整 25 个世纪!文字真是人类文名的基石,读着这些文字,会有跨越时空交流的感觉,非常神奇的感觉。正如《兰亭集序》篇尾写到的那样 “后之视今犹如今之视昔”,每个人都是历史中的一粟,无人永生,但是通过文字,思想得到了流传,精神得到了永生,人类才得以不断进步。
《孙子兵法》整篇分为 13 篇,从宏观的战争因素、利弊权衡,到客观的地形,再到人性相关的用兵用将,篇尾再至火攻、离间等计某的阐述,精彩绝伦,金句不断。如 《作战篇》中孙子谈到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再至人人皆知的 “兵者,诡道也”,再如 《虚实篇》中的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把书的思想放到现在,也可以成为一篇军事著作,更何况作者生活在公元前,拥有如此先进的思想令人震撼。
《孙子兵法》首先以《计篇》开头,开头第一句便是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点明战争非儿戏,是需要付出惨痛代价的,行之需慎重。千百年来,人类对战争的认识是一致的,但始终没有逃离其阴影,不禁一声叹息。《计篇》虽然从讲,但并未细聊,而是从宏观角度出发,述说了影响战争的五大要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即除了我们常讲的天时、地利、人和之外,再加了 “道与法”,所谓道即出师有名, 行王道,继正统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而法即军中法度,军队是数以万计的个体组成的,如何整齐划一,握掌成拳需要法领,这里持另一层意思就是只有军法明确、奖惩分明,才能服军心,成大计。
第二篇《作战篇》中再次强调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表明用兵乃国之大事,同时给出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 的疲劳理论。在现代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某公司为了赶关键时间点而总动员,996 加班,其实这与用兵的道理是一样的,尔偶打下鸡血没问题的,也能迸发出神奇的力量,毕竟创业路上没人一帆风顺,但是把鸡血当成常态便是非常劳财伤民的作法,所谓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当员工对动员麻木后,就再也激不起当初的激情了。在末尾,孙子还提出了 “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即以战养战的思想,演进到如今的商战就是收购的思想。
第三篇的《谋攻篇》,出现了耳熟能详的金句:“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战明不战而屈人之兵为谋略的最高境界,如何做到?后文给出了方案:“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也就是围点打援、切分兵力,敌强我撤,敌弱我打指导思想,毛泽东在红军的游击战争中提出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的十六字方针,是不是非常相似?而孙子他老人家在 2000 多年前就悟出了这个道理,因享盛名。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斗争的过程中需要讲究策略,在实力不允许的情况下不要硬罡,要智取。比如你在外面旅游遭遇了黑店,如果强行逃离或者拒绝付款,轻则被骚扰,重则可能卷入铁拳,要知道能干这个,估计在那地儿都是地头蛇什么的。所以这个时候你需要做的是设法保留证据且不要激怒对方,待安全离开后再求助公安机关或者新闻媒体。
在《虚实篇》中,孙子再次诠释了“兵者,诡道也” 的理论,认为用兵的关键就是出奇不意,攻其不备,“出其所不趋[9],趋其所不意” 也就是不按常理出牌,“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另一方面,孙子还强调主动性,在战局中不要陷入被动,“致人而不致于人”。当年红军四渡赤水,把追击其的国民党重兵弄得团团转,毛泽东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变被动为主动,就是这种思想的极致应用。
次之的《军事篇》强调军纪,即用众之法,“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平日就要强调军纪。优秀的将领必须懂得纪律的重要性。吴王阖庐在试探孙子时,让其训练宫女,在三令五申后,令不得施,妇大笑,孙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第二次仍然不施,于是就斩杀领队的妃子作为惩法,后面果然再无嘻笑,严从如令。从这果我们可以看了,纪律首先要从上面作起,自己颁布了条令,自己却不遵守那下面的人会信服吗;另一方面,纪律的维持,必须要有奖惩机制,这样才能良性发展,增强战斗力。
《九变篇》中告诉我们任务事务都是两面性的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危中有机,机中有希,只看到有利的一面,或只看到不利的一面,都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种一分为两的辩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便能拥有,弥足珍贵。《行军篇》列举了地形对于这军事的影响,强调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对于行军一事还引申讨论了如何治众之,即 “令素行以教其民”,规则施行要从始至终,奖惩分明,让大家养成习惯。孙子对待军纪一向是严明的,讲求 “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但他却也考虑到了人情,真是绝笔,道:“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意思就是忠诚度还不高的时候就惩罚,容易让人不服;已经臣服了罚了不起作用,那么这个人就是不可用的。也就是说一将即便技艺再高,如果令不施,行不听,那也只是匹野马,不得用之。也就是说,孙子在那个封建时代就知道对待士兵要情同手足、制度分明,这样的跨级突破,已经超越了时代。后面的《九地变》是对《行军篇》的扩展讨论,将地开归纳于九,即:“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并对每种地形的优劣势都作了讲解,“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后面还提到了一点,即如何让一切按计划进行,稳军心,方法就是让下面的士兵知道越少越好,即 “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只管执行就可以了。因为战场少则几万,多达十几万人的人在里面,每个人都是不确定因素,如果知道得越多,就可能产生自己的想法,甚至动摇军心。这里有个信息不对称问题,因为上层的决策者知道的信息与下层的址兵不完全一致,不这样做,很可能产生误解、猜疑甚至错误执行。大家知道锦囊妙计中这个计为什么要放置在锦囊里只有等到事件发生到那步时才允许打开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的两篇均为计谋的讲解。孙子专们使用一篇《火攻篇》讲述用计之法。在当时火攻是除白刃战外主流的策略,文字间同样以务实的方式真实描述了用火之经验总结。《用间篇》中除了常规的策略介绍之外,还强调了唯物主议,即:“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在那个皇帝都在寻求长生不老药的,能提出这样的观点,保持了与之前一样的超前思想。在孙子眼中,用间的最高境界就是策反对方最亲密的人,首先这样得到的情报是最为准确的,次之可以影响的人也是有作用的。同时,针对用间之针,还提出了反间计,“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可谓高明。
孙子兵法总篇花了很多文字来强调虚实分析、因地制宜、明德明法的原则,不仅没有陷入封建迷鬼的思想,返而用以大量理论分析强调了物质间固有的联系及本质,难怪有史以来孙子都被尊为 “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他的很多理论在历史经典战役中都得到了验证。不过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孙子并非充分挖掘广大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也没有论及如何发挥士兵的主观能动性,只是单纯地将士兵当作执行机器在使用,略有欠缺。不过仍不能阻止其成为经典著作,2500年沧海桑田,不禁感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评论列表: